江郎才尽特斯拉:宁愿减产也不降价
当特斯拉开始撤退意味着什么?
近日,多家媒体报道指出,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前不久开始实施减产。知情人士称,特斯拉要求员工将Model 3和Model Y的生产时间从通常的每周6.5天减少到5天。生产线仍将保持每天两班,每班11.5小时的轮班运营。同时,特斯拉告知了部分供应商准备将限产期延长至4月份。
数据显示,2024年2月,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量达到60365辆电动车,按照这个减产比例,特斯拉如果减产时间持续下去,一个月产量将下滑13930辆。
这个数量对于年销量181万辆的特斯拉来说,看起来是无关痛痒的,但是需要提醒的是,这次减产前,上海工厂就已经不是满产运作状态。
相比起两年前产能决定交付量的状况,特斯拉眼下的放缓,不仅给这个内卷近乎狂热的中国汽车市场,吹来了一丝寒气,更透露出这条电动化大鲇鱼前所未有的颓势。
衰退论,应验在特斯拉身上
对于这次减产的原因,不外乎两点,其一,是经济衰退引发的需求不足;其二,则是过分内卷的中国市场。
早在2022年10月,彼时在亚洲和欧洲转了一圈的马斯克就开始酝酿他的经济衰退论;马斯克在回答网友关于全球经济衰退的问题时说:“仅仅是猜想,但我觉得可能要持续到2024年春天”。
事实上,除了这次上海工厂的减产工作外,在过去半年,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布局也明显放缓——今年2月初,柏林工厂停产了13天;此外,原计划3月动工的墨西哥新莱昂州工厂也迟迟未见动静。
眼下,来到甲辰龙年的仲春时节,马斯克所预言的衰退不仅没有停息的意思,反而以上海工厂这个全球产能主力的减产为信号,滑入了新的低谷。
乘联会数据显示,1-2月全国乘用车累计零售313.3万辆,同比增长17.0%;看似健康增长,但是要知道,17%的同比增幅是在2023年同期同比下滑19.8%的基础上实现的,相比起2022年同期332.4万辆的成绩,今年仍然少了19.1万辆。
其中,作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鲇鱼,今年以来特斯拉却被自主车企们挤压得有点动弹不得了。
特斯拉今年1-2月累计销量70022辆,同比增长15.2%,相比自身去年全年同比38%的增速,呈现进一步减缓的趋势。相比今年1-2月新能源市场整体37.0%的同比增速也是明显落后。
为了缓解眼下在中国市场后劲乏力的市场表现,过去两个多月,国产特斯拉共实施了三次促销动作。虽然调节频次和2023年同期相当,但是市场的反响却大相径庭。
去年1月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两款产品直降2至4.8万元,带动问界和小鹏等自主竞品被迫跟进,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特斯拉是去年汹涌价格战的导火线;但是,今年特斯拉连三次降价却成了一个无人在意的追随者,今年特斯拉仅有一次直接降价,下调幅度为6500至1.55万元不等,其中Model 3尚未打破历史最低价。
虽然官方称,各类政策叠加,最新一轮促销最高优惠接近3.5万元,但是这种数字游戏消费者明显不买账,过去两周订单量看似环比二月增长明显,但是和春节前一个月基本是没有变化。
特斯拉自带流量的热搜体质,已经在悄然褪去。
当特斯拉开始啃老本
为此,上周特斯拉不得不再使出自家的传统技艺——以涨逼定,提前十天宣布放出4月1日特斯拉Model Y价格上调5000元并减少终端促销政策的消息。
而眼下特斯拉的减产动作,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降低库存,为4月后的涨价寻找借口。反正眼下这几次不痛不痒的降价,也无法为特斯拉带来大幅增长,不如反向操作,一边减产节约人力成本,一边涨价提高单车利润,对于眼下疲于参与价格战的特斯拉来说,不失是个两全之策。
但是,支撑涨价的基础终究是品牌和足够深的技术护城河,不可否认,特斯拉作为最早激活中国市场的大鲇鱼,其品牌优势确实是许多中国新势力无法比拟的,但是品牌的根基离不开产品和渠道。
眼下,特斯拉产品上的优势相较于自主品牌几乎是荡然无存。
被特斯拉激活的自主品牌们如今成了特斯拉极大的威胁。尤其是Model Y 和Model 3所在的20至40万元价格段,可以说是高手云集,而且产品配置拉满。800V架构平台、8295座舱芯片以及城市高阶智能驾驶已然成为25万元以上细分市场的标配,此外,过去半年一众新势力选手更是争相推动AI大模型上车,这些在特斯拉身上仍然不见踪影。
至于渠道,更是特斯拉这个舶来品的弱势。
在新能源渗透率超过35%,自主新势力向三线以下城市下沉开拓的时候,特斯拉渠道布局却慢了半拍,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。
杰兰路提供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末,特斯拉具备销售职能的门店数量为395家,远不及“蔚小理”;去年特斯拉新增门店数仍集中在新一线城市,而理想汽车等企业已经主力布局三四线地区。
说得再直白一点,在中国这个全球特斯拉最便宜的市场,迟迟等不到新产品的特斯拉,已经来到了江郎才尽的啃老本阶段。眼下的减产涨价的操作,注定只能是短期行为。
资本市场十分诚实地透露出对特斯拉的失望情绪,今年以来,特斯拉股价累计下跌了近23%,是美股七巨头中股价下跌最多的公司。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